雙碳目標驅動千億級秸稈產業(生物質顆粒機械)新風口
“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”國家戰略驅動下,綠色低碳成為各行各業發展目標。雙碳目標驅動千億級秸稈產業(秸稈粉碎還田機械、生物質顆粒機械)新風口。
農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,亦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庫之一。雙重身份下,農業農村應如何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?近日召開的全國“三夏”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上,全國30個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的百余名農業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、秸稈綜合利用專家齊聚青島膠州市,吸引他們的正是秸稈還田、生物質顆粒機械生物能源轉化等綠色低碳農業新模式、新技術。
據悉,青島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.6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,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走在全國前列。
曾經被視為農業廢棄物的農作物秸稈,通過農業技術加持,在農田從碳源到碳匯轉化過程中,發生了怎樣的神奇作用,跟隨山東金格瑞顆粒機廠家一起看看秸稈的“七十二變”吧。
“雙碳”目標驅動秸稈綜合利用千億級市場
“雙碳”目標下,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可謂東風正盛。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,隨著我國秸稈垃圾處理的利用率的不斷提升及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,未來秸稈垃圾處理行業的市場規模將保持一個穩定增長的態勢,預計到2026年,整個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475億元。
近年來青島市堅持全域整治、全程利用、全量轉化“三全”理念,在肥料化、飼料化、燃料化、基料化,原料化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方面不斷探索,逐漸形成可供復制的產業模式,拓寬利用秸稈發展富農產業的途徑。
生物能源轉化方面,先后引進多家生物能源企業,建設秸稈固化項目,將農作物秸稈和花生殼、玉米芯等廢棄物經生物質顆粒機生產線設備加工成生物質顆粒燃料,用于清潔取暖。
秸稈還田讓“地越種越肥、產值越來越高”
眼下正是夏玉米出苗期,在萊西市院上鎮東朱東村,種植戶李玉通的玉米苗已經鉆出地面約20公分。農田里,一行行嫩綠色的玉米苗在被粉碎后還田的黃色小麥秸稈映襯下,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躍然眼前。
現在農業技術先進了,農作物秸稈有了大用處。以小麥為例,收獲后要續種玉米,但是留在地里的小麥秸稈往往有將近25厘米高,比較密實的區域會影響玉米播種,傳統的處理方式是,農戶在玉米播種前進行人工清理,今年,收割機收完小麥后,秸稈混土還田機入地干活,進行秸稈粉碎以及6厘米深的旋耕,保證秸稈沒有在地里站立,充分跟土層混合,然后播種機直接播種。
“種養循環”新模式拓寬農民增收路
在萊西市養殖規模最大的青島荷斯坦奶牛養殖有限公司,作為牧場配套設施,企業流轉了約1000畝試驗田種植小麥、玉米等農作物,這些農作物秸稈是奶牛們的重要飼料來源之一。
把秸稈打捆離田,經發酵工藝轉化為奶牛飼料,青貯飼料經奶牛過腹產生的糞尿排泄物會進入綠色農業循環系統,經過固液分離,液體進入氧化塘發酵分解,固體堆積發酵后進入有機肥加工廠,最終都將作為有機肥灌溉施用到種植區中。如此循環往復,既保護了環境,又降低了生產成本,實現了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。
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表示,我國農業農村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的途徑之一便是改善土壤質量,提高農田和草地固碳增匯能力。包括保護性耕作、秸稈還田、有機肥施用、人工種草和草畜平衡等,通過提升農田草地有機質可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,轉農田從碳源到碳匯。據專家估算,按照目前國際計量要求,不包括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情況下,我國農田和草地土壤固碳量分別為1.2和0.49億噸二氧化碳。
青島市膠州裕豐農資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團文說,依托青島本地的養殖業對于青貯飼料的需求,除了原有的農資業務,2019年他們開始轉型嘗試拓展綠色農業項目,通過提供社會化服務涉足農作物秸稈處理及加工利用領域,“以青貯飼料為例,一頭牛一年需要10幾噸,一個中型牛場一次也得進一兩千噸?!崩顖F文表示,目前每年的秸稈青貯量增長在30%左右,全部供被本地牛場使用,去年僅該業務的銷售收入就達到約300萬元,前景還是不錯的。
因此,他們今年又新上了秸稈綜合利用的肥料化項目,希望不斷調整主營業務構成,瞄準綠色低碳農業方向,融入農業高質量產業體系。
生物質顆粒機加快推進秸稈資源綜合利用,實現秸稈商品化和資源化,對于節約能源,減輕污染、增加農民收入,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